从日本的文字说到日本的进步

我对日本的感想可以从日语说起。

也许在隋唐某年某月之前,日本没有书写文字。因此对话应该也不丰富,因为他们的文字里有大量的汉语,之前没那么多词汇,如何丰富?

所以从文字上说,日本之前是很落后的。但后来,隋唐那时候吧,大概是因为造船技术有进步,也许是因为要做佛教交流的迫切需要,亦或许因为隋唐太发达了,于是日本有人到中国来。这些人来之前,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触动了他们,他们是些什么人,在哪里开始酝酿,准备,出发,登陆,也许,就像后来他们看到欧洲的先进一样,看到了中国的先进,极为震惊,于是几个有志之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这是我的猜测,我没有做过研究,以后再找资料研究。

这些人来了之后,学习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之后,其中的某个人,或者是几个人,决定要为日本创造文字。

首先就是创造用于记录发声的文字。因为是为了发声,就需要简单,也就是要有字母那样的东西。那时没有罗马字母,他们知道的最好的文化就是中国,于是,字母只能来自中文。于是他们基于汉字,创造了假名,即简化了的汉字,实际上是汉字的一部分。开始的几个字母是:

あいうえお

也许,造字的过程中有中国人加入,谁知道呢!是在中国造好拿回去的,还是回到日本再造的,对我来说,这是个很值得探索的谜。

说到这,我转一下题。就是和也是后来造的西夏字来做一下对比。

这样的文字,真是像天书一样,一般老百姓肯定学不会。

据说西夏的文字是某个汉人书生帮着造的,不仅复杂,而且迂腐,没有美感。大概这也是西夏灭亡的原因之一吧。

对比之下,日本字简单啊,老百姓就很容易学。我觉得,正因为这个文字造的好,所以这个蛮荒之地的蛮荒之民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日本最有名的文化遗产,应该是小说《源氏物语》(日语: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 Genji Monogatari),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說,据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代表了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成书在长保三年至宽弘五年(1001年至1008年)间。此时,中国是宋朝,是宋真宗咸平年间。

之后他们在文字中逐渐加入中国字。那些汉字发音很像是中文,但又不一样,我后来发现它们与广东话发音更接近,也就是说日语的汉语发音更接近中国古话。汉语发音后来变成普通话的发音,日语没有变。比如“世界”,… 当然大部分发音还是服从日语发音有所改变的吧。

随着文字,他们也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首先是佛教,有奈良的东大寺,与鉴真有关吧,宏伟壮观美丽,让我想像唐朝的画面,和服,等等。

然后,他们潜心学佛,把佛教的禅宗发扬光大,成为日本特色的佛教。他们喜欢的是浙江天台山的一支。

我要说什么呢,就是这个民族有个特点,只要认为你足够优秀,他们就会五体投地的膜拜你,跟你学。不怕改变自己的文字、文化,比如,他们在正式场合甚至可以全部用汉字。


当然自己的特色也保存得很好。自己好的东西当然也不能丢,或者不容易丢。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完全学习别人的长处,是有些矛盾。这个矛盾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一直存在。比如他们是“东洋”,不仅别人说,自己也这么说,又是东又是洋。矛盾吗?也许不矛盾。

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学的儒家最地道。然后,他们发现中国被人打,发现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里根本不顶用,于是开始了明治维新。很多儒家学者变成了兰学家即西洋学家,中国式的武士剑客拿起了手枪。

后来的明治维新和西化我暂不多说,还是回到文字上。

到了现代社会,汉语不够了,日本人就开始引进西语,即英语。他们是直接引进,不是虚情假意的。比如我最近听到的一首日本歌,叫泪眼汪汪。实际上是首老歌,中文版本有,英文版本也有,头一句是:

古いアルバムめくり

这句话前面的两个字是中文,”古旧的“。

中间的四个字母是英文album 即”相簿/影集”的发音。

加上后面的日语动作词,意思是:翻着发黄的旧相片簿。

这句话里既有中文有英文。他们的文字就是这样的混合体。

这首歌,说是日本歌,我听着,有些像英格兰苏格兰民歌那种,就是慢慢叙说一种朴实的感情。

我还想说的是,他们就是这样把别人的东西引进来,不在乎“侵蚀”自己,包括文字,如此这般不断地向前发展。虽然中间二战走错了路,结果遭致惨败,但总的来说,他们是“义无反顾”向前发展的。

我用“义无反顾”这个词,意思是说,日本人有股该怎么着就怎么着的精神,非常脚踏实地,不是为了什么主义,人民好就是好,为什么要在乎老祖宗说什么或者什么主义呢。这种不在乎教条,只在乎国民利益的想法,使得他们不断前行,不走回头路。日本的武士道神道,和物哀这种美学,也显示了这种精神。

日本民族的这种精神最典型的例子是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福泽谕吉说,必须脱离落后的亚洲,否则,落后国家做事的方式,别人会认为也是日本人的做事方式。

脱亚入欧是日本真正进步的开端,从此迈向现代之路。

一个蛮荒的民族,使出蛮荒之力,竟然每年一个或多个诺贝尓奖获得者,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值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