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化

来香港刚刚一个月,却好像来了好久。这种感觉也许是来自香港的“小”。山爬了,海观了,附近的闹市穿越无数次了,朋友见了好几个了,连出境都两次了,地域的狭小造成了时间推进上的错觉。

短短一个月,哪里有资格评论香港的文化呢?但确实感受到了一些,那种中西混合的特殊文化。

我会像当初到了伦敦后开始喜欢英国文化一样,喜欢上香港文化吗?不知道。问起比我早来香港的朋友们是否喜欢香港时,他们似乎都很满意的样子,问为什么,竟都是,“香港太方便了!” 这方便二字,后来我想起来,其实蕴藏了很多东西。有些,几年以后,也失去了。

但我还是先从字面上说起吧。首先,上班路基本不超过半小时,游泳池健身房就在楼下,各种各样的美食饭店和超市也不远,而且,香港人做起事来认真,各种服务都很到位,就连政府,也很不错。“他们是真为你排忧解难啊,一点架子没有!”我的一位朋友兴奋的告诉我。

但是,我要找的是一种超过这些的文化,不只是美食,不只是服务,是其它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肯定不只是王菲、邓丽君、张国荣、成龙,虽然那种文化在这里是很强力的。这些,在我办公室楼下就有,比如成龙搏击似的雕塑。

在这一个月间,我看到处有“香港艺术节”的广告,来自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和其它表演团体来这里演出,可惜我还没有找到时间去看一个,也不太急切,也许因为这还不是我想要寻找的“文化”。

有一天,顺着半山扶梯我看到一幅广告,上面写着:“『邂逅!老房子』石家豪在孙中山纪念馆”。这是个特别展览、很有我找的文化的样子!

于是我去看了孙中山博物馆,一边看,一边想,从前孙中山也许走过我脚下这段路呢。当然他在这里求学,比我至今停留的时间长多了,但他也曾经像我一样观察过香港,然后写道:“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

这有点像是我要寻找的“文化”了。也许我还要找一下鲁迅、萧红、戴望舒等等的足迹。想来这样的“寻人之旅”一定好有趣!

当然,还要说一下,我之前写过英国、鸦片战争、苏格兰对中日的影响,以及香港的割让。我写那些文章的时候,哪知道有一天会到香港呢!而今,我就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所以,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

但这些严肃的话题,也不完全是我要找的文化。

我不知道我要找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先不去管它吧。

我走到一个Mall,那里有一家日本店叫Muji,其中的角落有一个小书店,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些书:《我决定简单地生活》,《喜欢小日子》,《小家很有爱》。这是是日本人的东西,只有日本和香港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才会挤出这样的文化吧。

多年以后,我知道了朋友所说的香港“太方便了”的含义,那是一种英国殖民地时期培养起来的有效有序的“自由市场”的结果,这个有效和有序,需要一百多年才逐渐建立、逐渐完善、逐渐习惯。它不仅反映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反映在政府职员的工作中。我的朋友们应该没有想到这些,他们以为这是香港自带的,可能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存在的。不是,它们得之不易,但可以轻易地失去。

多年以后,我也对那份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不过,在我刚刚认识这种文化的时候,她就已如霜打的玫瑰,美颜不在了。

20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