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禪哲學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物理學對宇宙的起源、時間、空間和物質有了長足的認識。我一直在根據這些發現和物理學家所用的理論(主要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以及歐洲和中國的哲學和宗教思想來思考宇宙和世界的本質。我將我的理解稱為“量子斯賓諾莎”或“量子禪”,並寫了一些文章來闡述我的觀點。其中的一篇叫做《量子禪:科學,哲學,神學和美學的統一》。這樣的一個題目充分說明了我正在嘗試做的事情。

許多人都已經談論過量子力學與東方古代智慧之間的聯繫,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基於量子力學所揭示的東西的一般性的哲學體系。關於量子力學有一些哲學研究,但它們是科學哲學,不是一般性哲學。

我相信我已經發展出這樣的一個哲學系統,儘管仍是初步的。我的努力並非希圖新奇,而是基於對智慧的真誠熱愛以及對世界能有一個更好的理解的願望。這項研究始於我最初對斯賓諾莎(Spinoza)的濃厚興趣,但後來我發現他的哲學有個嚴重的不足,主要是因為它導致悖論:一方面,他的理論是從上帝是全能的這樣一個假設開始;另一方面,他的結論卻是世界是確定性的,也就是說,萬能的上帝在創造了美好的世界後變得無能為力。這告訴我,斯賓諾莎的理論不自恰。它在某個地方除了錯。

在給出我的答案之前,讓我們先看看斯賓諾莎理論的其他結論。

因為斯賓諾莎的世界是確定性的,這個世界上的人類也沒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說,人們擁有的任何自由都是幻覺。如果是這樣,人們就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也包括各種犯罪行為。因為這些事情都是上帝確定好的了。

我想人們一般來說不會接受這樣的結論,但是,在他們心中會產生疑問:也許一切真的是命中註定的呢!

既然人們沒有自由意志,那麼,如果一個人不相信上帝的話,也是上帝之所為。這似乎也是一個悖論:全能的上帝怎麼會創造出不相信上帝的人來呢?當然,也許這也是上帝的意願。

我在這裡經常提到上帝不是出於宗教原因,而是為了展示斯賓諾莎哲學中的矛盾。實際上,斯賓諾莎被認為是無神論者或泛神論者之父,或者更形像一點說,是無神論者或泛神論者的“耶穌”。

愛因斯坦是斯賓諾莎的忠實擁護者,他並且相信斯賓諾莎世界的確定性。這一點值得一說,愛因斯坦在量子力學的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但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卻是與量子力學更有關係,那就是他1905年寫的有關光電反應的論文。在那篇文章中,愛因斯坦成功的證明光是粒子,而且具有離散的能量,即量子特性。

雖然如此,愛因斯坦卻對量子力學的主要理論一直持懷疑態度。量子力學普遍被人接受的理論是不確定性,以電子為例,我們不能準確觀察到電子在原子內原子核外的位置,只能知道它在某處的概率。愛因斯坦不能相信,創造出一切包括電子的上帝會擲骰子。也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還是相信確定性的世界,因此他也認為人類沒有自由意志。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愛因斯坦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這應該沒有疑問,但量子力學的成功似乎預示著愛因斯坦在堅持世界是完全確定的這件事上是錯誤的。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已經猜測到,解決我認為是斯賓諾莎悖論的答案在於從量子力學那裡得到啟發。我想說明的是,我們不能夠把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直接應用到宏觀的人,更不知如何應用到人的意識上。我們只能用量子力學來啟發我們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僅將量子力學用作其明喻或它的同義詞:隱喻,相似性,比喻,類比,比較,對異種的顯式比較,相似性,文字遊戲,頭韻和轉喻,那麼訴諸量子力學也將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因為量子力學是物質和宇宙的最基本研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量子力學是神,或者至少是神的一部分。因此,這種啟發,也不僅僅只是比喻等等,而是具有根本性的啟發。

當斯賓諾莎的哲學被“量子化”時,即考慮到量子力學的啟發,斯賓諾莎的結論就被改變並更合理地解釋世界:世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不是確定性的。也因此,人也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的選擇不都是上帝定下的,因此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有責任,而上帝不是在創造的世界之後就是束手無策的,而是仍然在看著我們所做的選擇。

而且,與斯賓諾莎的沒有表情的上帝不同。量子的上帝仍然可以快樂或不快樂。而且,這個上帝可以同時很多人交談。

因此,我把這個理論稱為量子斯賓諾莎。

我用到的量子力學啟發主要是玻爾互補原理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以及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某些統一理論共同導致了關於宇宙開始的大爆炸理論的發現,以及時空的結構。

這些理論告訴我們,自宇宙起源以來,宇宙萬物的工作就有一種積極的精神。這種精神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有多種元素相輔相成,同時又相互鬥爭。在量子力學中,它們稱為共軛變量。您永遠無法同時清晰地看到它們,嘗試這樣做時可能只看到其中一部分,其他所有都消失或“塌陷”。

這種精神就是禪。

因此,我也稱這個理論為量子禪。

其實,我也可以稱之為量子莊子,不過這以後再談。

我非常確定,這種觀察世界的方式是正確的,並且可以取得很多奇妙的結果。這是一種新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