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在我心间的奏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eXaiDbr0I)

在伦敦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阴雨天,我在听勃拉姆斯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8号)。甜美的曲调自始至终沁人心脾,虽然中间有沉思,有悲伤,还是能让人一遍又一遍地听下去。那首曲子基于勃拉姆斯以前雨中即景的歌曲。你可以想像行走在乡间绿野里的绵绵细雨,或是坐在窗前看欧洲狭窄街道里举着伞走动的人们。在给朋友比尔儒慈(Billroth)的信中勃拉姆斯打个关子说:最好选在一个温柔的雨夜,弹奏一次就好。比尔儒慈马上回信说,你个滑头,整个奏鸣曲就是你那首雨歌的回声!

悲伤源于离别。这个曲子写自1879年的夏天。那年一月,克拉拉最小的儿子费利克思(Felix)逝去。费莱克思出生在舒曼病重的日子。父子从未谋面,勃拉姆斯如同"继父"。克拉拉后来一直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很少照顾孩子。孩子们大多是由佣人和长姐玛丽带大的。而克拉拉对子女又及其严苛,曾经在信中训斥费利克思说,我各地演出,就是为了你们。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我!听起来很有虎妈的意思。不过最残酷的是,当费利克思想要做艺术家的时候,克拉拉阻拦说,我不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能对得起舒曼的名字!还是"继父"勃拉姆斯慈悲地说:我要是有费利克思这样的儿子,早就心满意足了。

在给克拉拉寄这个曲子的信中,勃拉姆斯说:慢板那部分,把我对你和费利克思的思念,说得更清楚,胜过我的语言。

克拉拉回信说:在第三首里我听到了你那首雨歌,有我至爱的曲调。我的笔墨不够用,但心感到很温暖,很感激,在心间轻按你的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n9kUbzmGY)

一个夏日的中午,我站在香港岛IFC大楼的顶层,遥望维多利亚港湾。那个港湾,确实很美,海水有南国的某种温柔,却又不失力量,承载着众多船只走过。两岸的楼宇,尤其是那个镶了银边的中银大厦,就像在照片中多么熟悉。多少年来,这个海湾,这座城市,就以这样的容貌召唤着世人,来吧,到远东来。

而我,在美洲欧洲工作多年之后,竟也毫无计划地,像是暗中受了她的召唤似的,来到了这里。夸张的说,与香港,是在读了万卷书,行了千里路之后的邂逅。但是,行千里路,需要时间,而时间,已经悄悄走上了我的鬓角,走上了我的心境。

我一边眺望,一边听着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首。喜欢上勃拉姆斯,是在欧洲养成的习惯,伦敦湿湿的阴雨天,我重复听过他的雨歌,小提琴奏鸣曲第一首,作品78号,感受他与克拉拉之间,在心间轻按“你的手”;在瑞士阿尔皮斯山顶上,我体会过他的作品40号,圆号,小提琴,钢琴三重奏,那号声就如同山风吹过,。。。

而今,我在香港,聆听他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首,作品100号,我想到的是一个与我年龄一样的人,在行千里路后的一份回忆,一份甜蜜。

这首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勃拉姆斯三首奏鸣曲中最抒情的一首。虽然第一首也抒情,但那是悲痛的抒情;这一首则情绪平稳,很明朗。曲调之优美,让人感叹。如果是上帝的杰作,我感谢勃拉姆斯把它挖掘出来。他能挖掘出来这样的曲子,是由于他那颗心:细腻,真挚,自省,和深情;他能挖掘出来,是因为他的那个大脑和两双手:严谨,简洁,优雅,创新.

这首曲子成于1886年夏天,瑞士的陶恩(Thun)。那是个丰收的夏天,勃拉姆斯完成这一首,及小提琴第三首的大部,还有第二首大提琴奏鸣曲,第三首钢琴三重奏以及一些歌曲。勃拉姆斯租了一个山间向阳的第二层,有很大的阳台。他高兴的对友人说:“山峦就在我的窗外“,”到处流淌着曲子!“

勃拉姆斯不论睡多晚,都有个早起沿着河边散步的习惯。因为他兜里总是有糖果,也总是有孩子跟着他。有什么办法,能写出那首摇篮曲的人,不会对小孩子不好。

选择那个地方,不仅在于风景迷人,也在于有很多朋友。人到这个年纪,有几个知己,内心契合的伙伴,不亦乐乎!正如,这首曲子里的小提琴和钢琴的关系。勃拉姆斯本人是钢琴家,他的小提琴奏鸣曲里钢琴成分一直很大,这一首里钢琴更加突出,甚至由它来开篇,带出主调,然后小提琴跟上。钢琴与小提琴一唱一和,低沉缓慢处互相安慰,高昂快速处互相激励。

但毕竟这是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还是在主导的,不论是缓慢牧歌似的行板,还是民歌的活泼,还是爆发的兴奋,钢琴必须紧跟,是个忠诚的老朋友,在小提琴过于伤感的时候弹出一段安慰的曲调。

勃拉姆斯,那个细腻深情的老朋友,那个严谨优雅的钢琴家,伴随着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听无穷歌!